推荐教程“wepoker辅助器透视下载”(原来确实是有挂)
4
2025-05-18
东方网5月18日消息,复旦大学“复旦源”文化育人功能区启用仪式在相辉堂前草坪举行。马相伯、李登辉雕塑在登辉广场(外文楼前)揭幕,校史馆、校友馆、博物馆、科技成果馆、艺术馆正式亮相。上海市委宣传部、市教卫工作党委、市科委、市档案局、上海报业集团、上海广播电视台、上海市科协等委办局的领导;解放日报社、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、上海图书馆、上海博物馆、中共一大纪念馆、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、中华艺术宫、上海话剧艺术中心、文化广场、兴格文化传媒等策展借展单位和支持“复旦源”建设运行的文博艺术场馆负责同志;杨浦区、宝山区、嘉定区、松江区等合作城区及部分兄弟高校领导;建校先贤家属和捐赠人代表;复旦大学全体校领导和老领导;校友、师生、“复旦源”建设支持单位代表,以及“复旦源”讲解志愿服务队的全体成员出席仪式。
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在欢迎辞中表示,启用“复旦源”,既是致敬历史,也是面向未来的宣言。我们要共同守护好、建设好、利用好这片精神家园,把复旦乃至上海、中国的教育事业继续推向前进。要让精神之源成为引领发展、激励奋斗的思想航标,让历史建筑成为鲜活课堂、文化地标化作育人场景,构建校史育人、文化育人、科创育人、艺术育人、榜样育人体系,创造性上好新时代的“大思政课”,引领师生在触摸历史中感悟使命、在对话先贤中坚定信仰。“复旦源”是复旦的,也是上海的;是校园文化地标,也是城市文化名片;是学校育人场域,也是市民共享空间。“复旦源”的前期建设,得到市委宣传部的鼎力支持;后续运营,也要进一步深化部校文化共建,坚持开门办馆、依靠各方,加强数字化传播、社会化参与,让历史可触、文化可感、精神可传,为上海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作出新贡献。捐赠人代表、复旦校董阮伟祥是复旦大学化学系1982级本科生、材料系1986级硕生,也在1989年留校担任过材料系的老师。“身为校友,我始终铭记?‘博学而笃志、切问而近思’的校训,始终感念母校赋予我的精神底色和知识力量。”离开复旦的?30?多年里,他没有中断和母校的交流互动,“此次能为校友馆修缮尽一些绵薄之力,也是母校对我的认可。这座场馆不仅是校友与母校的情感纽带,更是复旦人团结、服务、牺牲精神的具象传承。”
复旦校董、云锋基金联合创始人、主席虞锋是复旦哲学系1982级本科、1988级硕士。他表示:"从十年前支持学子创新创业的初心,到今日加码设立‘复旦源’文化基金,云锋始终与复旦同行,持续助力青年人开拓未来。"
“复旦源”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和帮助,在“复旦源”的建设过程中,许多复旦校友和复旦之友慷慨助力。为更好推进大学文化建设,学校决定设立“复旦源”文化发展基金,首期金额1亿元,得到了校董校友和各地校友会积极又热烈的响应。基金很快实现了首期筹款1亿元的目标,其中,虞锋校董创办的企业云锋基金捐赠5000万元,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会长黎瑞刚,校董、中赟资本董事长陈靖丰分别以个人名义捐赠1000万元。
同日上午,马相伯、李登辉两位老校长的组合人像雕塑揭幕。雕塑主体采用铸铜材质,底座以石材花岗岩打造。两像底座高度合计120厘米,面向东南120度而立,望着复旦大学校区的起源之所——“复旦源”。两座雕塑不仅是对两位老校长开创复旦艰辛历程的纪念丰碑,更是复旦自立自强、“团结、服务、牺牲”精神的有形传承。
回溯校史,1902年,马相伯倾其家产创办震旦学院,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希望之光。1905年,为反抗教会势力干预校政,于右任、邵力子等130名学生愤然脱离震旦,支持马相伯在吴淞复校。同年9月14日,国人自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——复旦公学,在上海吴淞提督行辕正式开学,从此开启了复旦新篇章。
▲光绪三十一年五月廿七日《时报》刊登的《震旦学院全体干事、中国教员、全体学生公启》,向社会宣告震旦学院全体中国教职员工脱离震旦,另创新校
▲位于吴淞的复旦公学教室
▲复旦公学吴淞校舍复原图
▲宣统元年(1909年)复旦公学毕业文凭
▲江湾奠基典礼(1920年12月18日)
▲1920?年复旦大学校舍全景图纸
▲2025年复旦大学“复旦源”文化育人功能区
▲江湾新校舍落成典礼,中外来宾鱼贯行进在奕住堂前2023年底,复旦大学在上海市各方支持下,启动“复旦源”文化育人功能区建设。同年,“复旦源”历史建筑建筑群入选第八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。
▲复旦大学“复旦源”文化育人功能区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